跳到主要內容區

#25 打破溝通慣性,談疫情下家庭中的「善意溝通」

打破溝通慣性,談疫情下家庭中的「善意溝通」

2021年5月份國內convid-19疫情擴大,全國進入三級警戒,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,後續的防疫政策,包括教育部宣布停課和家長居家辦公…等,影響人類的行為,在較多限制的情況下,同時也改變的家人的互動型態,家人互動增加,家庭關係中更顯現因個人情緒壓力所帶來破壞性的溝通。

   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情感、態度、觀念和想法的過程,亦即透過外在行為表達內在的心理歷程,然而,良好溝通是雙向的;需要用心傾聽對方表達什麼;並把自己的想法回饋給對方的循環歷程,達到互為主體性的理解。家庭溝通型態影響家人關係且涉及家庭動力的行程,深深影響家庭運作與功能。

    善意溝通NVC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)是一種深度同理心,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1963年首創,並且1984年於美國設立NVC中心,推廣至世界各國,它半結構化,有系統且容易學習,改善人際互動與溝通、提升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。

    善意溝通的假設為人性是傾向善意的,相對的,暴力是來自教育及社會化的學習過程,個體所作行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,並且容易陷入以傷害他人來滿足自己需要的行為模式,因此,覺察自動化的思考和語言,並且有意識的改變使用語言,以更有效和最少傷害的方式滿足彼此的需要是其溝通原則。相較於傷害性的語言,善意溝通認為溝通的四大要素為:

  1. 觀察:客觀事實描述,不帶評價的。
  2. 感受:覺察並表達感受。
  3. 需要:需要是內在需求,也是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。
  4. 請求:重新請求,請求不等於命令。

    有個學生向我抱怨,學期結束之前,原本興高采烈的準備回家放暑假,不料學生父親要求學生得完成COVID-19篩檢,且確定陰性後才能回家。學生因此感到非常生氣,認為父親不相信她,並且把她視為病毒傳播者。學生表示雖然她能理解父親是考量家中高齡長輩的身體健康,父親才會作此要求,可是父親的表達方式讓學生感到不被尊重和信任。會談過程中,向學生說明善意溝通的原則與方法,並且提供演練的機會,讓學生運用此溝通模式與父親溝通,化解了因為溝通上的表達而產生親子關係的緊張或衝突。善意溝通範例:

1.  觀察:昨天你在電話裡要求我得確認篩檢陰性再回家放暑假。

2.  感受:你的說法讓我感覺到不被信任,因此,我感到難過和生氣。

3.  需要:我需要被尊重。

4.  請求:雖然我能了解你可能考量長輩的健康,是否你在和我談話的時候,也

    可以告知你的想法,讓我也充分了解你的需求。

    運用善意溝通的方式,可以透過表達感受與需求,促進家庭成員彼此的理解,再以邀請的方式,提出彼此可以共同努力的方法,建立一種尊重、信任和友善的家庭關係,共同渡過因大環境改變所帶來可能的家庭危機。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