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#3 遠距教學期間,跟同學感覺很不熟

熊孩子:老師,遠距教學之後,感覺跟同學越來越不熟,他們會不會覺得其實沒有我也沒差?

熊老師:

    在上大學之前,不管喜不喜歡,我們和班上的同學每天都得待在同一間教室一整天;上大學之後,我們選擇的自由度提升了,比較能夠自己決定要和誰一起上課、不上課的時候要和誰一起相處。遠距教學啟動之後,我們對於人際相處的自由度更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,不管喜不喜歡,只需要用滑鼠或是在手機上點一下,就可以決定要和誰產生連結或是斷開連結。這樣的主動權,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上。

    在人際上比較被動的人,在遠距的世界裡大概也習慣等待,等待同學或是朋友主動來聯繫;不主動可能是擔心打擾對方、擔心被對方覺得煩、擔心對方覺得其實沒有你也沒差……種種的內心小劇場阻礙了你的行動。

    因為不想面對心中想像的各種負面結果,所以我們時常拖延著不去行動,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拖延也阻止不了內心小劇場繼續上演,它就成了一種「未竟事務」卡在腦袋的某處,就像鞋子裡的小石頭一樣讓你走路走不順,無法忽略它的存在。

    有句話說「做最好的準備和最壞的打算」,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一樣的,關鍵其實是你的「自信」,你有多能夠相信自己?相信自己可以面對真實的結果。你心中能夠想到的最糟狀況會是什麼?應該就是驗證了「對,同學沒有你真的沒差」吧,就算是這樣又如何呢?對你來說有差嗎?你是會覺得自己很糟?或是剛好看清楚你和同學之間的交情,也可以思考之後要如何跟他們相處?

    另一方面,你擔心同學會覺得沒有你其實沒差,那有沒有可能同學也在擔心一樣的事情?擔心你沒有他們其實也沒差,因為你都不主動聯繫啊,所以他們可能也擔心如果主動聯繫你,會不會打擾到你?會不會被你覺得煩?他們會不會跟你一樣有各種內在小劇場,然後彼此就在這樣的猜疑之中一再錯過?等到再回學校時,見了面說不定還覺得彆扭,然後也不知道怎麼地就漸行漸遠……這是多麼可惜的事情!

    我們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有主動權的,最初的主動權即是「面對每件事的態度」,選擇主動?選擇被動?這些都沒有錯,抉擇的關鍵還是要回到你的心裡面「想要這件事情如何發展?」與其因為擔心而錯過一些可能的美好,倒不如自我挑戰看看,勇於去面對可能最糟的結果,如果真如自己猜想,那剛好可以死心放下;如果狀況其實沒那麼糟(往往是這樣),你就是幫忙了自己也幫忙了朋友,更是在自信與人際關係的課題上進了一大步。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