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#2 疫情期間該怎麼和家人相處

熊孩子:老師,停課後,我覺得跟家人住壓力好大,有時候真的是很想離開家裡,可是現在又不能出門,很煩...明明不想跟他們吵架,可是還是會不小心說出重話,我覺得自己這樣很糟...

熊老師:

遠距教學、在家上班之後,家人相處的時間變長了、彼此的距離拉近了,這樣的改變確實對許多家庭都帶來了新的挑戰。由於彼此的獨處空間受到壓縮、人際界線遭到破壞,於是各種情緒就不斷累積、心中的委屈不停堆疊,在失去緩衝空間的情況下,確實就容易在滿水位之後爆發開來,接著說出一些重話、甚至做出一些比較激烈的行為。此外,由於權力結構的落差,處在結構下層的你,可能就得忍受更多從上方順勢奔流而下的情緒、壓力,甚至長輩還會用孝道或倫理的帽子扣住你,讓你不能反駁,只能要求自己更壓抑、更忍耐、更委屈,結果就是在超越忍受的極限之後,產生一次性的爆發;雖然對這樣的爆發感到後悔,但更糟的是下一次的循環重複又開始啟動……

    不小心說出重話不是你的錯,那只是你的身心在告訴你「真的受不了了」、「再不宣洩就要爆炸了」。在身心健康的領域中,我們經常發現到,那些很會忍耐、必須忍耐的人,如果壓力不隨著話語從口中宣洩而出,那些壓力就會去找身體中比較脆弱的地方衝出去,於是本來就有些生理病痛的人會症狀加重,本來沒病沒痛的人也會出現症狀,甚至嚴重到去看醫生做檢查都沒問題,最後就被轉去身心科,醫生也只能開藥給病人舒緩焦慮、改善睡眠、吩咐不要壓力那麼大。但如果生活模式沒有改變,誰都知道這只是治標不治本。

    短時間之內,還是得和家人住、還是得要面對一樣的相處模式,在無法改變的限制之下,有什麼是我們可以主動去嘗試改變的嗎?畢竟改變別人很難,改變自己是最快的,而且往往在我們改變自己之後,別人會比較有機會間接地產生改變。

    在自己的行動方面,如果真的覺得出門晃晃會讓心情比較好,就把防護措施做好出門吧,騎車去兜風也好、在家附近避開人群走走路也好。如果是待在家裡面,不妨和朋友聯繫一下,聊聊天吐吐苦水,幫忙自己把壓力的水位下降一些;或者透過一些書寫或繪畫的方式,讓自己心中的壓力有個出口。

    宣洩壓力是在末端的「治標」手段,如果要「治本」,還是要進一步去檢視壓力的來源是什麼,才能從根本上去減少壓力的累積。

    和家人相處,是因為彼此對一些事情的價值觀不同嗎?如果是這樣,只要練習去尊重彼此有各自的價值觀、不需要去說服對方就可以了,就像家人也說服不了你一樣,彼此勉強只是徒增情緒。

或者是家人對你的想法或行為有意見,要你做這個做那個、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,還拿道德權威來壓你?面對這種越線的行為,你其實也知道他們是好意,但那個當下很難沉住氣;這種時候可以練習用「我訊息」來表達自己的想法,減少會激起敵意的「你訊息」來針鋒相對。比方說「我知道你們是為我好,擔心我……想要我……然後我現在的感覺其實是……我現在做這些是因為……我想要的是……」路人不會想要管你生活怎麼過,家人才會想要管你,但常常又不知道你的想法,就只能按照自己猜測的亂管一通了。雖然乍看是不太愉快的互動方式,但其實也是一種可以把危機化為轉機關鍵時刻,試著去理解家人所說所做的背後動機,在同理之後,往往會發現要怎麼去回應不是太困難的事情,家人如果能更瞭解你,也就能減少關心則亂的狀況。

    最後,家人可能也在這種新生活模式中累積了他們自己的壓力吧?如果你還行有餘力,也可以試著多主動去關心他們,讓他們抒發一下心情;尤其是對上一代來說,一來是因為可能不擅於情緒管理,二來是因為處在權力結構的上層不好意思示弱,搞得他們經常不會處理內在洶湧的水流,只能任其往相對安全的出口(可能就是你)潑灑出去,搞得你變成一肚子氣的出氣筒。如果由你主動去關心他們、幫助他們抒發心情,其實到頭來也是幫助到你自己提升生活品質喔。

瀏覽數: